去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我蹲在小区快递柜前,看着手机屏幕上 “派币即将上主网” 的弹窗,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屏幕边缘的裂纹。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个号称 “普通人能挖到的区块链财富”,会在半年后卷走我准备给儿子治病的 28 万。
第一次听说派币(⺴币)是在 2022 年冬天的业主群。张姐在群里发了个带着金色硬币图标的 APP 链接,说这是 “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的加密货币”,不用投钱,每天点一下就能挖矿。“你看小李家闺女,挖了两年,现在账户里的币值够付首付了。”
我抱着试试的心态下载了 APP。注册时需要填写邀请码,张姐特意打电话来指导:“一定要填我的码,咱们算一个团队,后期兑换时手续费能打折。” 每天打开 APP 点一下 “闪电” 按钮,就算完成了挖矿。看着账户里的派币数量一天天上涨,我渐渐放下了戒心。
三个月后,张姐把我拉进一个 “派币核心群”。群里每天都有人分享 “成功案例”:有人说用派币兑换了汽车,有人晒出了银行到账截图。管理员则不断强调:“主网上线后,1 个派币至少值 200 元,现在不抓紧挖,以后想上车都没机会。”
去年五一前后,APP 突然弹出通知:“为筛选真实用户,需完成实名认证并缴纳 100 元账户激活费,否则账户将被冻结。” 我有些犹豫,张姐在群里 @我:“这点钱算什么?你账户里现在有 5000 多个币,以后随便一个零头就赚回来了。”
我给平台转了 100 元,很快收到了 “激活成功” 的提示。可没过半个月,新的规则又来了 ——“升级高级矿工可提升挖矿速率,充值 5000 元升级白银会员,每日产币量增加 30%”。这次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质疑是骗局,却被管理员迅速禁言。
“你看我刚升级了黄金会员,” 张姐在群里发了截图,“现在每天能挖 20 多个币,比原来翻了一倍。这项目马上要上交易所了,现在投入就是抢原始股。” 看着自己账户里缓慢增长的数字,我咬咬牙充值了 5000 元。
接下来的三个月,平台不断推出新的 “升级套餐”。从 “区域代理” 到 “节点合伙人”,门槛从几千元涨到了几万元。我像着了魔一样,先是取出了积蓄,后来又瞒着家人借了网贷,前后总共投入了 28 万。每次犹豫时,群里的 “成功案例” 和管理员的 “倒计时提醒” 总能让我说服自己:“再等等,马上就能翻倍了。”
今年元旦,平台公告称 “1 月 15 日主网上线,届时可将派币(PI币)兑换为法定货币”。整个群都沸腾了,有人开始计算自己能赚多少钱,我也算了算,账户里的派币加上升级赠送的,总共价值近百万。我甚至开始规划:先还清网贷,再带儿子去北京做手术。
1 月 14 日晚上,我特意给手机充满电,定了凌晨 5 点的闹钟。可第二天醒来点开 APP,屏幕上只有一行字:“系统升级维护中,预计 24 小时后恢复”。到了下午,维护时间变成了 “72 小时”。
群里的气氛开始紧张起来。有人说联系不上客服,有人发现张姐的微信朋友圈停更了。我打张姐的电话,提示 “已关机”。直到第三天,APP 彻底无法打开,那个 500 人的核心群也突然解散。
我跑到张姐家敲门,邻居说她一周前就搬走了。在派出所报案时,民警告诉我,这是典型的传销式诈骗:“先以免费挖矿为诱饵,再通过拉人头、充值升级层层收割,所谓的派币根本没有实际价值。”
现在手机里的派币 APP 早已卸载,可那些借贷短信每天都在提醒我曾经的愚蠢。我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不是想博取同情,只是想告诉更多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一个项目告诉你 “躺着就能赚钱” 时,一定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那些曾经在群里晒出的 “成功截图”,后来才知道都是 PS 的;所谓的 “斯坦福团队”,根本查无此人;而拉我入坑的张姐,很可能只是个拿着提成的下线。这场持续了一年的 “财富梦”,最终让我背上了 28 万的债务,也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如果你身边还有人在挖派币,或者类似的 “免费挖矿” 项目,请把我的故事转给他们。别让贪婪遮住了眼睛,有些 “馅饼”,其实是裹着糖衣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