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浙江台州被滚烫湿热的空气包裹着,当记者走出机场的刹那,如同被“蒸烤”过的热气扑面而来。
第二天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东海局)海域管理处毛经纬与太湖东海局监测科研中心科研所高级工程师林剑波等三位工作人员,一起踏上了这片充满挑战的海岸线,开启了为期4天的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核查工作。
为何选取台州作为入海排污口核查第一站?
入海排污口上接陆地污染源、下连海洋水体。“加强入海排污口治理监管,对于从源头上减轻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海压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环境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2022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以来,我们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指导督促沿海各地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
按照《意见》目标任务,2025年底前,完成七个流域、近岸海域范围内所有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七个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
谈及此行主要任务,毛经纬向记者介绍:“根据太湖东海局年度工作计划,我们这次选取台州重点海湾范围内岸段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结果质量核查,评估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成效。并聚焦工矿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实行重点管理的入海排污口,开展巡查抽测。”
依照“十四五”美丽海湾建设蓝图规划,太湖东海局深入管辖海域,为江苏、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管”及海湾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倾注专业力量,提供精准指导与帮扶。
自2023年开始,太湖东海局秉持“分区检查,逐步推进”原则,对东海海域入海排污口排查结果质量、达标排放等情况开展现场核查和抽测。截至2024年,足迹已遍及江苏连云港、上海奉贤、浙江嘉兴、福建厦门等东海海域14个地市(区)。
“遵循东海区全覆盖要求,2025年我们选取江苏南通、浙江台州、福建漳州等7个地市,将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质量核查及抽测工作,并对2024年统筹强化监督发现问题的排污口开展‘回头看’检查。”毛经纬说。
为何将台州选为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核查第一站?毛经纬从两方面道出了缘由。一是东海海域重点海湾共8个,其中,台州湾、乐清湾—台州段两个重点海湾均属于台州市管辖范围,重点海湾数量在海区占比较高;二是台州入海排污口涵盖了《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中实施重点管理的主要排污口类型,海湾沿岸海水养殖、工矿企业等产业分布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高科技+笨功夫”,他们有口皆查
“我们通过无人机排查、人工徒步等方式,对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进行复核。”车辆行进途中,毛经纬点开手机端奥维地图应用,详细展示后续待核查的入海排污口点位分布信息。
一上午的时间,他们奔走不停,开展核查。简单吃过午饭,又投入了下午的忙碌之中。
图为核查人员徒步核查排污口。金洪哲摄
连日来,台州气温节节攀升,午后作业更是一个巨大“烤”验。核查人员脚踏热浪、步履不停,汗珠顺着额头滚落,衣服被汗水浸湿,依然干劲儿十足。
“噼噼啪啪……”天空又下起了雨,逐渐变密的雨珠给本就复杂的核查工作又增添了更多困难。车辆行至一处海岸,林剑波望着窗外说:“地图定位显示,排污口点位就在附近,我先下去看看。”话音未落,他已推门下车,对照地图定位,疾步向目标走去。
图为核查人员雨中寻找排污口点位。金洪哲摄
“有口皆查、应查尽查。”为了寻找排污口,他们雨中徒步两公里,目光始终锁定在海岸线与陆地的交界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排污口的角落。
“2023年,我们对东海海域54公里岸段进行了核查,核查面积约113平方公里;2024年,核查了55公里岸段,核查面积约76平方公里。”毛经纬讲述,“2025年,我们将核查约50公里岸段的入海排污口。”
图为核查人员对重点海湾岸段开展实地踏勘。金洪哲摄
雨中的地面湿滑难行,而林剑波几人却依然坚定前进。他们深知,每一处排污口都关乎海域生态,必须细查深究,不容有丝毫疏漏。雨水模糊了他们的视线,却丝毫没有冲淡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专注。
图为核查人员确认核查点位。金洪哲摄
“针对不同岸段特点,采取的核查方式亦略有不同。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林剑波解释,在人力难以抵达的可疑排污口点位,如位于海岸滩涂区域的规模化水产养殖排污口,或位于港口码头、桥下深水区可能潜没设置排污口的岸段区域,“放飞”无人机,“放入”水下机器人,让排污口无所遁形。
图为核查人员操作无人机确认排污口点位。金洪哲摄
图为核查人员操作水下机器人核查排污口。金洪哲摄
核查抽测工作圆满完成!
“此次台州之行,我们选择了33个入海排污口作为抽测对象,开展采样监测。依据抽测数据,对地方上报至全国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已完成整治排污口,评估其达标排放状况。”林剑波向记者介绍,“以地方完成整治的排污口和监管中发现的超标排污口为重点,尤其是海水养殖排污口,因其数量众多,成为入海排污口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核查人员在一处海水养殖排污口附近采样。 金洪哲摄
“水温26.5℃,盐度0.83,pH值7.41。”来到台州玉环滨港工业城污水处理厂,监测科研中心工程师刘天增一边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测量水质指标,一边向记者解释,“根据《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 监测(HJ 1387-2024)》要求,工业入海排污口主要抽测指标为水温、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而现场只需测量水温、pH值、盐度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会根据样品保存方法,采取冷冻、冷藏等方式暂存于地方监测中心实验室内,待抽测采样工作结束后采用冷链车运回中心实验室检测。”
图为核查人员现场采样。金洪哲摄
图为核查人员现场测量水质指标。金洪哲摄
图为核查人员雨中给样品贴标签。金洪哲摄
“南部地区河网密集,雨水排污口比较多。”林剑波告诉记者,“我们沿岸无死角走一遍,通过抽查方式核查,通过抽测方式基本定性,可以初步判断地方上报的排污口类型是否准确,信息是否属实,若有问题则反馈给地方。”
结束一天的现场核查,林剑波手机上显示的步数已超过两万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常态,有时一天能超过3万步。”
从开始到结束,4天的时间,他们核查行驶总里程数约1500公里,走过台州市海湾岸线6公里,核查入海排污口点位20个,抽测点位29个。
“本次核查抽测工作圆满完成!”站在岸边,天空的雨依然缠绵,完成任务后的4人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子文、林剑波、毛经纬、刘天增。金洪哲摄
“截至目前,东海海域累计排查出入海排污口1.5万余个,整治完成率达到93.5%。其中,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数量1800余个,整治完成率为98.7%。”毛经纬总结道。
回程路上,雨越下越大,雨刷器快速刮动着玻璃上的水珠。连日的奔波与疲惫让林剑波与同事们迅速进入了酣眠。
这4天里,他们在烈日下暴晒,在风雨中前行,克服了现场工作中重重困难,完成了对台州入海排污口的核查抽测。
他们用脚步丈量海岸线,用专业守护海洋生态。每一处排污口精准核查,每一份数据详实记录……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将为保护这片蓝色海湾贡献力量,让海洋生态环境变得更好。
https://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520869
编辑:萧培审编:益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