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能否破解高温“烤”验

频道:今日头条 日期: 浏览:

人工降雨能否破解高温“烤”验

视觉中国供图

连日来,极端高温持续炙烤着全国多地,很多人都在经历酷暑的“烤”验。面对滚滚热浪,人们不禁期盼:赶紧下场雨吧,来场人工降雨也行,下雨才能凉快点儿。

然而,实际情况是,去年重庆为缓解高温曾密集发射增雨火箭弹,但效果甚微。“除了高温没打下来,啥都打下来了”“锅碗瓢盆满天飞,窗户都差点吹飞了”……

重庆人工降雨失败成为网络群嘲的段子。这恰恰揭示了人工降雨的本质:它不是想降雨就能降雨的“许愿池”,而是需要精准把握“天时地利”的科学实践。

破解自然密码:水的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系统,堪称一部精密运作的生命机器,太阳的光辉赋予海洋、湖泊和河流的能量,促使水分蒸发,化身为轻灵的水蒸气,徐徐上升至广袤的天空。

在这里,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微小的水珠,如同无数颗珍珠点缀在云层之中。随着水珠不断聚合,其质量渐增,直至最终超越空气的承载极限,化作滋养万物的雨水,洒落大地。

然而,自然的馈赠并不总是均衡分配,干旱与洪涝的交替出现,考验着人类的生存智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工降雨技术应运而生,它试图通过对自然降水循环的精细调控,为缺水区域带来及时雨,保障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揭开人工降雨面纱:科学的魔法

人工降雨,实质上是一项基于深厚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实践,它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精准的气象判断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巧,而且只有云已经降水或者近于降水的条件下,人工方法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像电影中演的那样,大晴天就能变出一朵云来下雨。

实际操作中,人工降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利用高炮、飞机、火箭,将催化剂在合适时段按照所需要的剂量输送到云层合适的部位,以此改变云体内水珠的分布状态,促使其快速凝结成较大雨滴,加速降水过程。

另一种是在地面布置燃烧炉,利用上升气流将催化剂输送入云,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使得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间接影响云体结构,促进降水。

在这背后,催化剂的选用至关重要。针对温度较低的冷云,科研人员常选择碘化银(AgI)作为人工冰核,这是因为AgI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在低温环境下能够迅速转变为冰晶,充当起核心凝结点,吸引更多水汽围绕其凝结,最终形成稳定的降水体系。

而对于温度较高的暖云,则倾向于使用吸湿性强的物质,如食盐(NaCl)、尿素[CO(NH2)2]或氯化钙(CaCl2)等,这类物质能够在湿润环境中迅速溶解并吸收大量水分,促使分散的小水滴迅速增大,进而加速碰撞过程,促成更大雨滴的形成,提高降水效率。

成败关键:大自然设定的“门槛”

然而,技术仅是工具,成败关键仍在于严苛的自然条件。人工降雨要“退烧”,面临的核心限制正是大自然的“门槛”。

第一个无法逾越的门槛是“合适的云”。若万里晴空或薄云淡雾,技术再强也徒劳。理想的云必须水汽充沛,这是降水的根基。对于常用的冷云催化法,云中还需蕴含大量低于冰点却未冻结的“过冷水滴”,作为催化剂作用的“舞台”。同时,适度的上升气流不可或缺,它维系云体发展,也是输送催化剂的自然通道。狂暴的强对流云风险过高且难以控制,并非理想对象。

即便“天赐良云”,其影响也极为有限。人工降雨的影响范围通常仅限作业点下风方向几十平方公里,带来的降温幅度微乎其微,往往只有1-3℃,且这份清凉仅能维持数小时。时机更是苛刻,需提前精准预判云的生成消失与移动,抓住短暂的时间窗口。面对突发高温,临时“求雨”退烧,常常力不从心。

探索未知边界:自然与科技的协奏曲

人工降雨技术的每一次尝试,都是对自然界深层运行规则的探索与解读,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完善,人工降雨有望在缓解旱情、调节局部气候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工降雨不仅是科技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它表明,即使面对强大的自然伟力,人类依然能通过不断探索,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邹晓川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张祺鑫、郭一博均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

http://www.kepu.gov.cn/news/2025-07/28/content_376620.html

编辑:萧培审编:益申合